

为深入推进“五好”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龙凤街康隆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依托“蔡海峰书记工作室”,以党建为引领,聚焦民生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在志愿服务、民生改善、公益融合、健康保障等多维度发力,持续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效能,为基层公卫委建设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一、党建+志愿,夯实公卫服务人才基础
康隆社区公卫委将志愿服务作为强化公卫服务力量的重要抓手,以“党建+志愿”模式构建“党员带头+志愿结对”服务机制。
一方面,围绕特殊群体关怀开展专项服务,推出“红色百年,感恩有你”退伍军人关爱项目,累计走访慰问300余人次。退伍军人蒋大爷感慨道:“社区志愿者经常来看我,陪我聊天,还帮我解决生活上的小麻烦,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这种关怀不仅传递了社区温暖,也拓宽了公卫服务的覆盖范围,让尊崇与关怀融入基层治理细节。
另一方面,注重志愿者队伍专业能力提升,社区定期组织党员先锋及志愿服务骨干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队专题培训,特邀导师围绕应急救护、健康宣教、社区治理等内容,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等实战化教学方式,切实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志愿者廖女士说:“社区组织的应急救护培训特别实用,我学会了基本的急救方法,以后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帮上忙了。”

二、聚焦民生痛点,破解老旧小区公卫难题
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治理是基层公卫服务的重点领域。今年9月,康隆社区公卫委牵头推进“舒心安居”民生项目,针对辖内一栋老旧居民楼化粪池及污水管网老化导致的污水堵塞、倒灌问题,组织开展全面翻新工程并顺利竣工。
“以前一到雨季天,楼道都是污水,容易滋生细菌蚊虫,又脏又臭,出门都得踮着脚走。现在管网修好了,环境干净多了,住着也舒心!”居民张阿姨脸上满是笑容。此次工程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许久的生活难题,有效改善了小区卫生环境,降低了因污水淤积引发的健康风险,为居民营造了健康整洁的居住空间,以“微治理”成效赢得居民广泛赞誉,也彰显了公卫委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

三、公益+文化,构建公卫服务可持续生态
为推动公卫服务与社区发展深度融合,康隆社区公卫委创新部署“非遗创客坊”社区可持续发展计划,打造“党建+志愿+非遗”融合机制。该计划以“公益+低偿”为核心运营模式,通过开设非遗技艺课程、举办沉浸式体验活动,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吸引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参与非遗漆编课程的居民陈女士表示:“跟着老师学漆编特别有意思,不仅掌握了一门手艺,还认识了很多邻居,感觉社区的氛围越来越好了。”同时,学员作品通过义卖注入社区慈善基金,形成“传承非遗—反哺公益—赋能社区”的闭环体系,为公卫服务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此外,公卫委依托“康隆合伙人”品牌整合社区政企资源,构建社区慈善基金体系,进一步提升公益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公益服务与文化传承的双赢,为基层公卫服务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完善健康阵地,织密社区健康防护网
在健康服务硬件与资源整合方面,康隆社区公卫委持续发力。结合区级“共助空间”示范点建设,利用慈善资金打造“健康加油站”,购置健康自助检测设备、健康宣教广告机及义诊活动媒体设备,有效优化社区健康宣传阵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健康检测服务。同时,公卫委积极联动社区医院、企业公卫委、健康科普志愿者等多方资源,开展多元化公共卫生服务,据统计,康隆社区公卫委本年度已开展健康义诊和讲座12场,服务居民800余人次;联合广大口腔公卫委开展免费公卫活动6场,为300余名居民提供免费诊疗服务。
从健康检测、知识普及到义诊咨询,全方位构建社区健康防护网,切实提升居民健康意识与幸福感,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龙凤街康隆社区公卫委将继续依托“蔡海峰书记工作室”,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聚焦居民健康需求,推动更多民生“微实事”落地见效,不断探索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新路径,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公卫力量。
(来源:海珠区卫生健康局)
优配无忧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